首页 > 反义词

浸润的反义词大全(35个)

共有 35 个浸润的反义词,非常全面:

所有近义词的含义

  1. 干燥([gān zào]):指缺乏水分或湿气,处于干涸或无水状态,与湿润的状态相反。
  2. 干枯([gān kū]):形容物体因失去水分而变得干瘪、枯萎,常用于形容植物或皮肤的状态。
  3. 干涸([gān hé]):指水源枯竭或液体完全消失,形容极度缺少湿度的情形。
  4. 干裂([gān liè]):因缺乏水分而出现裂纹或破裂的现象,常用于形容土地或皮肤。
  5. 干瘪([gān biě]):形容物体因失去水分而变得皱缩、不饱满,常用于形容果实或人体。
  6. 干硬([gān yìng]):指物体因缺乏水分而变得坚硬、僵硬,与柔软湿润的状态相对。
  7. 干涩([gān sè]):形容物体表面粗糙、缺乏滑润感,常用于描述皮肤或声音。
  8. 干枯([gān kū]):指因失去水分而变得枯萎、没有生气,多用于形容自然界中的植物。
  9. 干躁([gān zào]):指环境或物体极度缺少水分,显得干燥而令人不适。
  10. 干透([gān tòu]):形容物体完全失去水分,从内到外都处于干燥状态。
  11. 干竭([gān jié]):指水源或液体彻底枯竭,形容极度缺乏湿气的状态。
  12. 干瘦([gān shòu]):形容人或物因缺乏水分或营养而显得瘦弱、干瘪。
  13. 干冷([gān lěng]):指天气或环境既干燥又寒冷,缺乏湿气和温暖。
  14. 干爽([gān shuǎng]):形容环境或物体处于干燥且清爽的状态,与潮湿相反。
  15. 干固([gān gù]):指液体或湿物因失去水分而变得坚固、凝固。
  16. 干结([gān jié]):形容物体因缺乏水分而凝结成块,失去柔软性。
  17. 干皱([gān zhòu]):指物体表面因失去水分而出现褶皱或收缩的现象。
  18. 干巴([gān bā]):口语中常用来形容物体干燥到失去水分,显得硬而无弹性。
  19. 干扁([gān biǎn]):形容物体因失去水分而变得扁平、干瘪,常用于描述食物或植物。
  20. 干涩([gān sè]):指物体表面或感觉上缺乏水分,显得粗糙或不顺滑。
  21. 干裂([gān liè]):因水分不足而出现裂缝,常用于描述土壤或物体表面。
  22. 干硬([gān yìng]):形容物体因水分流失而变得坚硬、不柔软。
  23. 枯干([kū gān]):指植物或物体因缺乏水分而变得枯萎、干燥。
  24. 枯槁([kū gǎo]):形容人或物因失去水分或活力而显得干枯、憔悴。
  25. 枯萎([kū wěi]):指植物因缺乏水分或养分而失去生机,变得干瘪无活力。
  26. 枯竭([kū jié]):指资源或水分完全耗尽,处于极度干涸的状态。
  27. 枯黄([kū huáng]):形容植物或物体因缺乏水分而变得黄色、干枯。
  28. 枯瘦([kū shòu]):形容人或物因缺乏水分或营养而显得干瘦、无生气。
  29. 枯瘠([kū jí]):指土地或物体因缺乏水分而变得贫瘠、干枯。
  30. 枯干([kū gān]):形容物体或植物因失去水分而变得完全干瘪、无生气。
  31. 焦枯([jiāo kū]):指因高温或缺水而变得干枯、焦黑,常用于形容植物或土地。
  32. 焦干([jiāo gān]):形容物体因受热或缺水而变得干燥、焦黑。
  33. 焦裂([jiāo liè]):指物体因高温和缺水而出现裂纹或干裂的现象。
  34. 焦涸([jiāo hé]):形容水源因高温或长时间无补充而完全干涸。
  35. 焦枯([jiāo kū]):指植物或物体因缺水和高温而变得干枯、失去生机。

浸润的详细解释

浸润(jìn rùn)是一个多义词语,在不同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。从字面意思来看,它描述液体逐渐渗入固体物质的过程,比如雨水浸润泥土,墨水浸润纸张。这种渗透往往是缓慢而深入的,最终使物体内部发生改变。

 

在医学领域,浸润特指异常细胞或液体在组织中的扩散现象。比如癌细胞浸润周围健康组织,或者炎症导致的局部液体浸润。这种情况下,浸润往往带有病理性的负面含义。

 

从抽象层面理解,浸润可以形容某种思想或文化逐渐产生影响的过程。比如传统文化浸润着人们的生活习惯,艺术氛围浸润着城市的气质。这种影响通常是潜移默化、不易察觉的。

 

值得注意的是,浸润强调的是一种由表及里、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。无论是物理渗透还是抽象影响,都体现出时间积累带来的深刻改变,与瞬间发生的突变形成鲜明对比。

浸润的出处

浸润的例句(造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