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反义词

接受的反义词大全(48个)

共有 48 个接受的反义词,非常全面:

所有近义词的含义

  1. 拒绝([jù jué]):表示不接纳或不同意某事物,表达否定的态度。
  2. 推辞([tuī cí]):婉言谢绝,不愿承担或接手某事。
  3. 谢绝([xiè jué]):礼貌地表示不予接纳或参与。
  4. 驳回([bó huí]):对某项请求或提议表示不同意,予以否决。
  5. 否决([fǒu jué]):明确反对某事,不予通过或认可。
  6. 回绝([huí jué]):直接表示不予考虑或不予采纳。
  7. 摒弃([bìng qì]):主动放弃或不采纳某种观念或事物。
  8. 排斥([pái chì]):对某事物持反对态度,不愿接纳或包容。
  9. 抗拒([kàng jù]):强烈反对或不服从某种安排或要求。
  10. 抵制([dǐ zhì]):主动反对或不参与某事,表达不满。
  11. 规避([guī bì]):有意避开或不直接面对某事物。
  12. 推脱([tuī tuō]):以各种理由回避或不承担某责任。
  13. 闪避([shǎn bì]):以巧妙方式躲避或不直接回应某事。
  14. 逃避([táo bì]):不愿面对或承担某事,选择退缩。
  15. 推却([tuī què]):以委婉方式表示不愿接手或参与。
  16. 辞退([cí tuì]):表示不予录用或不再继续合作。
  17. 否认([fǒu rèn]):不承认某事实或观点,持反对态度。
  18. 反驳([fǎn bó]):对某观点提出异议,表示不同看法。
  19. 辩驳([biàn bó]):通过争辩表示不同意某观点或说法。
  20. 推卸([tuī xiè]):将责任或任务转给他人,不愿承担。
  21. 弃绝([qì jué]):彻底放弃或不予理会某事物。
  22. 不睬([bù cǎi]):对某事或某人置之不理,漠不关心。
  23. 不理([bù lǐ]):对某事不予关注或回应,态度冷漠。
  24. 无视([wú shì]):完全不予理会或忽视某事物。
  25. 漠视([mò shì]):对某事持冷漠态度,不予重视。
  26. 忽视([hū shì]):对某事物不予关注或不加理会。
  27. 冷漠([lěng mò]):对某事表现出不关心或不予回应的态度。
  28. 不屑([bù xiè]):对某事表现出轻视或不值得一顾的态度。
  29. 嗤笑([chī xiào]):以嘲笑的方式表示不予认同或轻视。
  30. 轻蔑([qīng miè]):对某事物持鄙视态度,不予重视。
  31. 不顾([bù gù]):对某事不予理会或不加考虑。
  32. 反对([fǎn duì]):明确表示不同意或不赞成某事。
  33. 不服([bù fú]):对某安排或结果表示不认同、不满意。
  34. 不从([bù cóng]):不愿服从或遵从某要求或安排。
  35. 违抗([wéi kàng]):公然反对或不服从某指令。
  36. 不许([bù xǔ]):明确表示不允许或不予通过。
  37. 禁绝([jìn jué]):彻底禁止或不容许某事发生。
  38. 不准([bù zhǔn]):明确表示不予许可或不同意。
  39. 回退([huí tuì]):将某事物退回,表示不予采纳。
  40. 不纳([bù nà]):表示不予接纳或收下某事物。
  41. 不取([bù qǔ]):表示不予选用或不采纳某意见。
  42. 不采([bù cǎi]):对某建议或观点不予采纳或认可。
  43. 不收([bù shōu]):表示不予收取或接下某物品。
  44. 不认([bù rèn]):表示不予承认或认同某事实。
  45. 推翻([tuī fān]):对某决定或观点表示否定,彻底驳斥。
  46. 否弃([fǒu qì]):表示不予采纳或彻底放弃某事物。
  47. 摈弃([bìn qì]):对某事物表示抛弃或不予理会。
  48. 不齿([bù chǐ]):对某事物表示鄙视或不予认同。

接受的详细解释

接受(jiē shòu)是一个含义丰富的动词,指对事物或他人的意见、要求、馈赠等采取认可、容纳的态度。这个动作既包含被动的承受,也包含主动的接纳,往往伴随着心理上的认同或妥协。

 

从行为层面看,接受可能表现为对既定事实的承认,比如接受失败或接受现实。这种状态下,个体虽未必完全认同,但会停止抗拒,选择与现状共存。在人际关系中,接受常体现为对他人特质的包容,或是尊重不同立场的存在。

 

心理层面的接受则更为深刻,意味着将外部事物内化为自身认知的一部分。比如接受新观念时,往往需要打破原有思维定式;接受批评时,则需克服防御心态进行自我反思。这种内在转化过程,常伴随着认知重构与情感调整。

 

值得注意的是,接受不同于简单的妥协或屈服,它强调主体在理解基础上的主动选择。无论是接受帮助还是接受挑战,都包含着对事物价值的判断与权衡,最终形成某种程度的共识或和解状态。

接受的出处

接受的例句(造句)